电影《七三一》观后感,票房与影评截然相反:孰是孰非各执一方!
电影《七三一》自2025年9月18日上映以来,凭借其特殊的历史题材和强烈的民族情感,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影片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为背景,试图通过艺术化表达还原历史真相,但在叙事手法、历史呈现和情感传递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影片的核心价值在于对731部队罪
电影《七三一》自2025年9月18日上映以来,凭借其特殊的历史题材和强烈的民族情感,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影片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罪行为背景,试图通过艺术化表达还原历史真相,但在叙事手法、历史呈现和情感传递上引发了广泛争议。影片的核心价值在于对731部队罪
灯光亮起时,没有一个人急于起身,座椅仿佛被浓稠的情绪钉住。空气中流动着化不开的静默——那是良知被撕裂后,连呼吸都带着钝痛的失语。身旁的朋友声音发涩:“这电影,我再也不敢看第二遍。”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暴行,但鲜有如731部队所为的那般残忍与系统:活体解剖、细菌实验、冻伤测试、人马血交换注射……一群被称为“马路大”的中国人,被当作实验材料送进阴暗的实验室,直至生命被彻底榨干。
据片方宣发,这部电影的上映过程简直一波三折、一再改档,熟悉那段历史都会清楚想必是尺度和真实性问题,所以和大家一样,哪怕是不敢看,也还是会买票支持。
随着《731》上映已有8天,对于刚开始全网热捧的电影,有的网红甚至花钱包场请人看电影。
拍摄电影《731》是铭记被日本侵略蹂躏的苦难历史,记住这段民族深仇大恨。记住仇恨当然也就是在延续仇恨,警醒自我,正如同日本这个国家始终不对这场侵略战争罪责忏悔认罪,继续延续美化侵略、为战争罪犯歌功颂德,成为他们民族文化一部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阴魂不散一样。
日军所谓的放实验体自由就是实验体在卫生的环境中,吃营养丰富的食物,达到实验需要的健康标准,被带去做活体实验。每次有人自由,都有花魁带路,花魁就代表死亡,看过电影七三一的人,以后只要看到这个日本的代表性人物形象,就会想到七三一的残忍和日本人的虚伪。举个不太恰当的
我看着王永章拼命在芦苇荡中向前逃跑,耳畔忽然响起一声惊雷般的声音,我的心脏“砰砰”地跳了起来,那一瞬间,专注着看电影的我彻底被吓到了。
《731》上映后,关于这部剧的差评很多,有人质疑他们的伙食太好,在那个那么穷苦的时代里,还有白面馒头、苹果可以吃。
2025年9月18日,哈尔滨平房区的阳光穿透云层,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冷冽的光。当电影《731》的倒计时与防空警报同时响起,展厅里那件编号001的陶质细菌弹弹壳,突然在IMAX镜头中裂变成千万片记忆的碎片 。
最近,电影《731》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这部影片以沉重的笔触揭开了历史中一段黑暗的篇章。在这部电影里,小演员黄麒麟儿宛如一颗闪耀的新星,用她纯真又极具感染力的表演,成功塑造了“六月”这个令人心疼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31》的失败,不是不够“烂”,而是从根子上就犯了历史叙事的大忌:用商业片公式强行解构民族创伤。叙事、角色、美学表达全面失控,让本应沉重万钧的苦难,化为一场轻飘飘的闹剧。
新上映的电影《731》讲述了侵华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故事。影片还原了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暴行,包括活体冻伤实验、毒气实验等反人类罪行。在哈尔滨的第七三一部队内,日寇就残杀中外民众达3000多人。细菌部队是侵华日军的特殊部队,曾
《731》上映那天哈尔滨影院门口的风真硬,刮得人脸生疼,没几个人排队,进去的有年轻人,也有上了年纪的,看的时候全场没一点声,就听见后排一个小伙子一直在抽纸。
加上前些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导致很多人可能看不懂电影,更看不懂历史,容易将电影、历史混为一谈。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下,批评电影=否定历史,这是很多人的认知。在这些人眼里,电影的好坏,并不是取决于电影拍摄水平如何,也不去取决于演员演技如何,而是取决于题材的好坏
我昨天专门去电影院看了,从电影本身来讲,算及格吧,但毛病也不少,后面慢慢说。那些一上来就喊“这片子超级烂”的,我觉得多半是在发泄情绪,真算不上客观。
观看《731》后,整体感受是超越预期,强于《东极岛》但不及《南京照相馆》。影片带来的沉重感如巨石压心,且尺度极大,几乎完整呈现了各类残酷人体实验,部分画面需遮眼观看,因此不建议家长带低龄儿童观影,恐留心理阴影。
2025年9月18日,是中国历史上的国耻日,上午10点,全城拉响了防空警报,并持续了15分钟,以纪念在“九一八事变”中遇难的同胞,并警醒后人勿忘国耻!这一天,《731》电影终于在全球上映!傍晚,我们一家仨人从九街电影院走出来,向晚的风吹过来,吹不干我泪痕未干的
问题就出在拍摄手法和艺术展现上,有一种刚毕业大学生学了一大堆东西杂糅在一起感觉自己很厉害的感觉,缺乏成熟作品浑然一体的感觉,剧情缺乏逻辑,推进生硬,显然是水平不够
票房三天飙到十亿,删减的七十二分钟却像一把钝刀,把“胜利”二字划得血肉模糊。